曾3次被央督点名,广东中山如何用三年打好治水“翻身仗”?
漫步在广东省中山市岐江边上,成群的白鹭飞过,曾经的老旧厂房变成青年人创业的活力空间。
这个曾3次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点名的珠三角城市,于2022年发起全面推动水污染治理“大兵团作战”总动员,构建市镇一体共担的主体责任机制,布下“六污同治”棋局,从源头上解决水污染问题。
经过1000多个日夜,上万人奔波忙碌,中山市城镇建成区已基本消除黑臭河涌,全市106条主干河涌基本消除劣V类;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从央督时的45%、25%提升到84%、98%。
摸清底数、叫停存疑项目
“大兵团作战”破解治水顽疾
中山市地处珠江入海口,本是河网密布、鱼肥水美的典型岭南水乡,但因发展方式粗放、治水不力等原因,水污染严重。
2021年10月26日,第二轮央督将中山作为负面典型全国通报。央督通报当天上午,刚刚到任第二天的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立即带队到各镇街调研水污染情况,发现306条黑臭水体遍布城乡,几乎每个镇街都是污水横流。
中山治水也有特殊性:178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041条河涌,河网密度大;地处珠江入海口,拥有八大口门中的3个,外江水受海水顶托。
“中山河网密布,河流坡度较小,最高处到最低处只有两三米,水动力严重不足。”中山市副秘书长,中山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宇健表示,中山水污染不是一条河两条河的问题,而是系统性的问题,必须统筹推进河长领治、科学治水、源头治水、系统治水、流域治水。
在这场攻坚战中,中山高标准成立全市水污染治理指挥部,由市主要领导亲自督战,市治水办牵头实施“大兵团作战”,23个镇街均成立流域治水专班,破解治水顽疾。
磨刀不误砍柴工,开始治水的前半年,精力主要集中在方案论证。中山市委、市政府统筹市人大、市政协、治水办、专家组等力量,用三个月摸清全市1041条河涌污染底数。
攻坚战开始前,还经历了“果断叫停”。
“面对工程单价虚高、过度设计、等突出问题,中山市委、市政府果断提前开展全面审计,重拳整治。”中山市水务局副局长梁剑喜回忆道。
南都记者了解到,通过审计整改、技术优化、工程监管,中山市16个流域治水项目大幅节约了财政资金。在坚持技术设计标准的基础上,顶拉管应用单价从最高超4000元/米降低到1700元/米,单此一项节省资金超十亿元。
现如今,中山市水污染治理核心工程基本完成,央督以来新建管网6450公里,新建、扩建17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从央督时123.5万吨/日提升到221.5万吨/日。
盘活老旧工业厂房
展开全文
岐江道焕新带动产业业态转型
漫步于岐江边的青溪路上,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创意园区吸引众多文艺青年前来打卡,老字号与新潮店共生的烟火人间,串联起全天候的美食图景。到了傍晚,白鹭掠过江面,不少市民游客在江边散步、遛狗,好不惬意。
“现在水比以前更清了,鸟儿、鱼儿也变多了,景色变化很大!”中山市岐江之友青年(艇赏游)志愿服务队队长、中国皮划艇协会(高校)教练员韦杏婵每个月都会下水1到2次,划着皮划艇,沿着岐江巡游。“我们划船需要水质好的地方,也会带动很多人随手拍、随手捡。”
岐江两岸的水环境整治,不仅迎来了白鹭,还带动了一批项目的落地。
“石岐街道属于中山市中心城区,老旧房子多,雨污分流方面的欠账也很多,治污工作难度大。”石岐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河长办主任何宝良回忆道,一开始街道各级河长挨家挨户宣传治水举措,很多群众不理解,还有些人担忧管网改造会损坏房子。但看到整治后,雨污混流漫到房子里的情况减少了,河道的臭味逐渐消失,也慢慢认可、接纳了。
现如今,岐江水从原有的Ⅴ类水,稳定在Ⅲ类水以上。一河两岸的水环境整治,不仅迎来了白鹭,还带动了中山欢乐海岸奇遇时光乐园、山姆会员店、岐海·九曲里龙舟文化主题餐厅等一批项目的落地。
岐创文化产业园“工改”是中山电机电器有限公司的旧址,闲置多年,2021年率先参与石岐街道“工改”。
中山岐创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游源是岐江治水的亲历者、见证者。“一开始,江边的交通还很堵塞,污水治理也没有开始。”她说,2022年,道路拓宽正好赶上环境整治,将园区旁的两车道改为四车道。2024年1月1日正式通车后,园区的招商迎来了“井喷”。
“一期建成后,招商的进展非常快,进驻的文创企业也越来越多。”游源观察到,环境整治后,很多市民游客、创业者又重新回到石岐。现如今,园区一期入驻率已达到100%。“创业者也很喜欢这种推窗见江的惬意环境。”
让鱼塘尾水“活起来”
脏乱臭河岸“转身”成为亲子露营胜地
三年前还是一片“脏乱臭”的大溪河河岸,也“转身”成为亲子露营胜地。河畔的500米廊道吸引了不少家庭前来露营、亲水,享受治水成果的群众超5万人。
大溪河是中山市南朗街道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曾经周边居民小区、工业园区、农村村居污水全部直排到大溪河,水体黑臭,一度沦为劣V类,整治后水质“不黑不臭”,稳定达到Ⅳ类。
目前,大溪河未达标水体整治工程新建截污管道3393米,完成补水管道1440米。横门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项目建成投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万吨/日。
整治前的大溪河。
整治后的大溪河。
“南朗街道共有十四条河涌、九座水库,不少河流靠水库水调蓄。污水截流后,水量更少了,非雨季时水体流动不起来,很容易藏污纳垢。”南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梁明松介绍。
为了解决水动力、水循环问题,南朗街道开展调补水工程,从污水处理厂处理完的中水,通过管道抽到南朗生态补水湿地,自然净化后再通过管道作为上游河涌的补水水源。这使得南朗生态补水湿地由废弃水塘,转变为集休闲、赏景、观鸟为一体的亲水空间。
南朗生态补水湿地清淤提升前。
南朗生态补水湿地清淤提升后。
鱼塘尾水治理也是改善水质的重要工程之一。南朗生态补水湿地旁的丰阜湖片区湖面开阔,“三池两坝”系统正高效运转,养殖尾水通过排水管网缓缓流入生态水池。这些鱼塘尾水经过处理后更加干净,不仅杜绝了外来病害,甚至可以直接将其用于养殖,从而降低养殖成本。
南都记者了解到,通过挖深塘底、堆高塘基,丰阜湖片区增加了约60万立方米的养殖体量,增产约20%,租金亦有20%以上的增长。
南朗街道还以水污染治理为契机,对大溪河上游的南朗村废品收购站片区进行提升改造,实现源头治污。
“通过清理违法建筑,不仅解决了该片区脏乱差、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还释放出40多亩土地活力。”中山翠亨城市更新有限公司项目部副经理王海龙介绍,项目自2025年3月竣工交付以来,项目整体租售去化率已达81%,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
河道清淤淤泥“再利用”
黑臭河涌“蝶变”龙舟赛道
岸边新栽的美人蕉随风摇曳,三三两两的居民沿绿道散步,很难想象到两年前,这里还是居民避之不及的黑臭河涌。2025年5月,坦洲镇龙舟赛时隔20年后重启,曾经黑臭的安阜涌“蝶变”龙舟赛道。
“以前安阜涌两岸有很多垃圾,往来村民避之不及。现在水质变好了,大家都回到河边居住,住下就不想离开了。”坦洲镇一番石榴种植户告诉南都记者,以前,河涌旁的房子都租不出去,现在一河两岸装上了灯带,吸引很多人夜晚前来散步。“就连番石榴的灌溉水用的也是安阜涌的水!”
中山市坦洲镇安阜涌的蝶变,源于一场系统性治理攻坚战。这条全长2.55公里的河涌,流域内密布居住区和工业厂区,长期承受着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双重冲击。2023年5月,坦洲镇启动安阜涌整治,以“补齐管网、源头治理、清淤疏浚、生态补水”四招破局。
安阜涌经过整治之后,不仅丰富了水生生物种类,还完善了公共配套。
一组数据记录下这场战役的强度:累计新建截污管道约20公里;清淤超3万立方米,淤泥用于种植6000棵耐涝美人蕉。经过整治,安阜涌水质从2023年第四季度起持续改善,全年水体黑臭级别为不黑不臭,水质均值稳定在Ⅳ类,最好时可以达到Ⅲ类。
“安阜涌涉及面很广,工厂、小区和村居,一开始排污源头不明,只能通过截污解决,处理起来非常困难。”坦洲镇水务事务中心(治水)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省道下方密布高压线,非金属燃气管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危险,“最终改用拖拉管工艺绕开风险点,方案改了8版才定,有些工艺难实施,只能边干边调整”。
“安阜涌经过整治之后,不仅丰富了水生生物种类,还吸引了水鸟前来栖息觅食。”坦洲镇副镇长戚祺聪介绍,现如今,该镇的黑臭河涌已经基本消除,劣Ⅴ类河涌从14条下降至5条。“河涌两岸的房子经过外立面改造,风格整体性有所提升,我们还把一些违规侵占的建筑收回,改造成停车场,不仅完善了公共配套,还增加了收入。”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图片由广东省水利厅提供
评论